2017年的這個冬天,注定會在蚌埠發展的歷史長卷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。蚌埠榮膺“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”稱號,三載夙興夜寐,一朝美夢成真。
歷盡天華成此景,人間萬事出艱辛。380萬蚌埠人民用一個個堅實的腳印,用眾志成城的信念,用首創必成的決心,走出了一條文明創建的康莊大道,用“全國文明城市”這塊金燦燦的獎牌,為“禹風厚德之城”翻開了新的篇章。
同心同向,這是一曲創建為民的樂章
“小區住了20年了,之前樓道燈從來沒亮過,黑燈瞎火的,晚上進出很不方便。現在進樓道一跺腳,燈就亮了,咱老百姓心里也亮了。”提起創城以來小區的變化,家住龍湖三村的朱大爺十分感慨:環境發生了大變樣,日子越過越美了。
為民、利民、惠民,這樣的文明創建接地氣、連民心,讓文明蓬勃生長,讓幸福可感可觸。
回顧蚌埠的創建路,就是人民群眾不斷得實惠的發展路。我市堅持把創建為民、創建惠民作為創城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,優先解決環境差、燈不明、路不平、水不通等人民群眾最直接、最關心、最現實的熱點難點問題,讓廣大市民在看得見、摸得著的變化中增進幸福感和獲得感。
三年來,市容環境變“美”了——地面臟亂、空中線纜、亂披亂掛、違規廣告等整治行動全面實施;38條主次干道、5條商業大街,7個公園廣場等公共設施得到完善;增置城市街景游園30多個,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.2%。城市空間更加整潔靚麗,顏值明顯提升。
老舊小區變“新”了——全面推進236個老舊小區、139條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,加大對綠化、路燈、樓道亮化、廣場道路硬化、公共活動場所美化、供排水、強弱電線路有序化進行整治完善,老舊小區環境顯著改善,物業管理實現全覆蓋。
農貿市場變“靚”了——采取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方式,對市區24個農貿市場進行整治改造,通過劃行歸市、引攤入市、完善功能、規范管理,“三種經營”現象基本杜絕。臟水、爛菜葉不見蹤影,買菜就像逛超市一樣。
交通秩序變“順”了——38條主次干道、45個主要路口交通安全設施和標志標識得到完善;市區內增劃13849個臨時停車泊位,增設11個公共停車場,施劃2700余處斑馬線。通過“不文明行為曝光”、“拖車行動”,有效整治了車輛亂停亂放、亂調頭、機非混行、闖紅燈等不文明交通行為,市民出行的遵規意識明顯增強。
伴隨文明創建的推進,一項項溫暖人心的“民生套餐”相繼出爐,一件件得民心、順民意的實事好事落到實處,廣大市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越來越高。在中央文明委組織的問卷調查中,蚌埠市民對創城的支持率、滿意度居全省首位,處于全國領先。
同心同行,這是一卷全民參與的篇章
“您好,現在是紅燈,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,請等一會兒再過馬路!”每到早晚高峰,蚌埠街頭十字路口,總有文明交通志愿者這樣勸導行人。
創城,改變了蚌埠的城市面貌,更豐富著這座城市的內涵。
變化的背后,有生活在這座城市里每一位市民的付出。正是他們的身體力行,蚌埠成為全國文明城市才有了最堅實的基礎。
正如“愛心奶奶團”,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生活并不富裕,很多人甚至沒有退休金,六七十歲還要擺地攤貼補家用,但他們卻在把愛心散播在珠城的每個角落。
龍子湖區兩站社區老黨員主動發揮余熱,擔任“樓棟長”,每天早早起床,義務打掃樓道,撿拾垃圾,關愛孤寡老人。
蚌山區聯華小區,居民自發搬出樓道里自家的自行車,作為小區公共自行車,供全體居民使用。
安徽財經大學大學生志愿者,課余時間深入蚌埠的社區、公園,從自己做起,美化環境、關愛老人,增添城市溫度。
清潔環境、交通引導、鄰里守望……志愿服務不再只是大型活動的“偶遇”,而是深入生活的日常平常經常,惠及人們的衣食住行。
有數字為證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來,我市共成立了黨員、青年、婦聯、交通、醫療等25支志愿服務總隊,注冊了20多萬名志愿者。他們進社區、進農村、進企業、進單位,活躍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,成為最靚麗的風景線。有困難找志愿者,有時間做志愿者,成為人們的新風尚。
小善大愛,點滴匯聚。送人玫瑰,手有余香。越來越多的人在參加文明創建中感受到快樂,也塑造了新的自我。
正如一位網友說:“文明是一種自覺,其動力來自于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!”在文明創建中,每個人都是受益者,更是參與者、實踐者和傳播者。
正是廣大市民的積極參與,不僅志愿服務風生水起,文明城區(縣城)、文明村鎮、文明社區、文明單位、文明行業等群眾性創建活動也深入開展,全市文明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。
如今的蚌埠,人人都是蚌埠形象,個個都是文明力量。“看到城市越來越美,作為蚌埠人感到很自豪,蚌埠是我們舒適的家。”市民王先生經常出差往返于蚌埠與上海,家鄉的變化讓他連稱神奇。
是的,在這方文明的熱土上,全體蚌埠人耕耘著、播種著,讓文明之花美麗綻放,讓這座城市和生活在這里的每個人,幸福地守望著一片片文明的風景。
同心同德,這是一段譜寫文明的華章
文明,浸潤著一個城市的人文氣韻,衡量著一個城市的精神高度。
細心的市民會發現,走在蚌埠的大街小巷,隨處可見“富強,民主,文明,和諧,自由,平等,公正,法治,愛國,敬業,誠信,友善”這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。倡導主流價值,引領文明風向,讓文明之花處處開放。文明,在蚌埠這座城市里正在被以各種形式詮釋著、展示著。
有別于商業廣告的光怪陸離、色彩斑斕,一系列活潑可愛、神態各異的“中國范兒”公益廣告出現在城區街頭,樸素的字眼里閃著熱愛祖國、中華美德、勤儉節約光輝,一聲聲召喚的是敬老、愛幼、互助、友愛傳統美德。
公益廣告精致美麗、潤物無聲,而更美的風景,在人們心中。
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來,“百城萬店講誠信”,“革除陋習、做文明有禮蚌埠人”,“好婆婆、好媳婦”評選,文明餐桌、文明上網、文明祭祀等系列活動廣泛開展,向善、向好、向上的良好風尚蔚然成風,文明已成為蚌埠人的習慣和新常態。
徐大娘從事環衛工作20年。在她眼中,這幾年城市變了,人也變了,“現在大部分人會將垃圾主動放到垃圾車里,以前經常隨地扔,天氣冷的時候還有人給我們倒杯熱水,讓人感到心里暖暖的。”
坐公交車時,主動給老人讓個座;逛街時,垃圾扔到垃圾桶內;紅燈亮了,自覺在線內等候……其實,文明的實現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,而是生活中的舉手之勞。
如今,文明的種子已經在蚌埠大地上播撒,寄托在每一件公共設施的合理使用上,浸潤于每一位市民群眾的日常行為中,鐫刻在蚌埠城市精神的最深處,成為這座淮畔名城新的城市稟賦。
行走蚌埠,看到的是一幅絢爛多姿的畫面:龍子湖上碧波浩淼,張公山麓氣象一新,優美的生態環境讓人沉醉不已;街頭巷尾,繁華市井,一切都是那么秩序井然,整潔干凈,細微之處盡顯城市和諧之美;106位“中國好人”讓“好人之城”的內涵愈發彰顯,20多萬名志愿者用敬業與微笑溫暖著整座城市。
一座崇德向善、和諧宜居的文明之城,怎能不魅力動人、令人心向往之。(蚌埠日報)